博士論文
本系博士論文一覽表
編號 |
研究生 |
指導老師 |
論文題目 |
D105101 |
蕭景容 |
金樹人、 |
心理師在外置式員工協助方案中的執業經驗研究 |
D105102 |
楊大和 |
金樹人 |
短期心理治療的中輟現象:病人臨床和心理動力特性的探討 |
D105201 |
熊襄瑜 |
陳學志 |
以字形為基礎的漢字鍵接圖學習成效與形似漢字分析 |
D105202 |
張夏石 (Scott) |
陳柏熹 |
Angoff 標準設定之判斷者的評估 |
D105203 |
楊諮燕 |
陳學志、 |
正念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數學表現之影響 |
D105204 |
戴汝卉 |
陳學志 |
良善與惡意幽默因應對負向情境之情緒轉換效果: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 |
D105205 |
盧鴻文 |
田秀蘭 |
諮商心理師與社工師在協助遭逢家庭內性侵害兒童進行家庭重聚之處遇經驗探究 |
D104101 |
朱采翎 |
毛國楠、 |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 |
D104102 |
林寀雯 |
吳昭容 |
以測驗和眼動型態建構交互作用效果的圖文閱讀理解模式 |
D104103 |
鄧文章 |
李佩怡 |
安寧護理人員面對末期病人自覺負擔現象的照護經驗探索 |
D104201 |
葉安華 |
陳秉華、 |
我的負傷之旅-一個負傷療癒者的自傳式民族誌 |
D104202 |
徐巧玲 |
田秀蘭 |
靈性經驗對生涯決定影響之敘說研究 |
D104203 |
林小慧 |
林世華 |
科學建構反應評量之發展與研究 |
D103201 |
張祐瑄 |
蘇宜芬 |
詞素覺識教學與推論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表現之影響 |
D103202 |
吳清麟 |
陳學志 |
遠距聯想在創造力形成歷程之運作機制 |
D103203 |
張雨霖 |
陳學志 |
不同發展階段的創造性潛能與傾向潛在組型及創意自我效能中介效果 |
D102101 |
吳永清 |
毛國楠 |
影響社會比較效應的相關因素探析暨其與自我效能及主觀幸福感關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 |
D102201 |
趙舒禾 |
陳秉華 |
局外見證者引入身心障礙兒家長支持團體之研究:多元視框觀點 |
D102202 |
鄭鈴諭 |
李佩怡 |
身體心理工作者身體經驗與助人專業發展之質性研究 |
D102203 |
蔡佳容 |
李佩怡 |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顧經驗之質性研究-女兒的觀點 |
D102204 |
方格正 |
李佩怡 |
年輕成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譯 |
D102205 |
李明晉 |
陳秀蓉 |
人際歷程心理治療中依附議題個案關係模式之改變歷程研究 |
D101101 |
郭文正 |
林家興 |
藥癮者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模式建構 |
D101102 |
黃佩娟 |
林家興 |
諮商心理師專業能力評量與工作場域差異分析 |
D101103 |
洪素蘋 |
陳柏熹、 |
在認知診斷測量架構中的試題差異功能偵測效果探討 |
D101104 |
簡郁芩 |
吳昭容 |
從圖文閱讀的眼動型態建構與驗證機械動態表徵的認知模式 |
D101105 |
趙慈慧 |
李佩怡 |
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議題之諮商經驗研究 |
D101106 |
蘇嘉鈴 |
陳學志 |
國中生之歷史教材幽默改編策略分析暨其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
D101201 |
羅品欣 |
陳李綢 |
國小學童預防霸凌行為模式驗證暨正向教學課程之應用 |
D101202 |
吳相儀 |
陳學志 |
虛幻的自我知覺:自我提升對於台美青少年學業表現之短期及長期代價 |
D101203 |
黃博聖 |
陳學志 |
預期一致性、結果價性與自我肯定對正、負向回饋的處理與回憶效果 |
D101204 |
陳琪瑤 |
吳昭容 |
以測驗表現和眼動型態探討圖示調整在不同幾何命題判讀作業之影響 |
D101205 |
張玉鈴 |
陳秉華 |
個人與校園資產對遭遇焦慮或憂鬱情緒困境青少年正向發展經驗之研究 |
D101206 |
莊雅婷 |
陳秉華 |
臺灣母親在新加坡的跨文化母職教養經驗之研究 |
D101207 |
朱森楠 |
毛國楠 |
國中生教育復原力模式之驗證研究 |
D100101 |
張虹雯 |
王麗斐 |
憂鬱情緒、求助態度、自我污名化、社會污名化與自我隱藏對求助行為及求助延宕影響之研究 |
D100102 |
高民凱 |
金樹人 |
生涯發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 |
D100103 |
李慧玟 |
陳秉華 |
校園高關懷國中生介入方案-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 |
D100104 |
鄭曉楓 |
田秀蘭 |
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與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研究 |
D100105 |
吳麗琴 |
金樹人 |
焦慮性未定向之生涯個案在精神分析取向治療之歷程探究 |
D100106 |
簡文英 |
陳秉華 |
「同儕互助」夫妻成長團體對衝突夫妻的改變經驗研究 |
D100201 |
韓佩凌 |
鄔佩麗 |
正向心理取向家長諮詢之賦能動力模式 |
D100202 |
李炯方(Joseph P.Lavallee) |
林世華 |
以多面向Rasch模式為基礎檢驗Angoff標準設定法的效度議題 |
D100203 |
張碧琴 |
陳秉華 |
依附取向親子治療歷程研究-以依附創傷兒童為例 |
D100204 |
林宴瑛 |
陳學志 |
從人境互動觀點探討目標結構、目標導向、情緒調整對考試情緒與應試策略之效果:條件化間接效果暨調節效果分析 |
D100205 |
郭彩虹 |
毛國楠 |
幼兒園教師對幼兒行為問題歸因歷程模式建構暨驗證之研究 |
D99101 |
黃美齡 |
陳學志、 |
台灣與紐西蘭父母教養型態及教師課堂互動策略對幼兒情緒調節能力影響之研究 |
D99102 |
朱惠瓊 |
田秀蘭 |
Hill夢工作在短期藝術治療的應用與療效之分析 |
D99103 |
葉寶玲 |
陳秉華 |
華人家庭倫理脈絡下諮商師透過個人心理治療關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之研究 |
D99201 |
陳佩鈺(釋宗白) |
金樹人、 |
諮商心理師參與禪修正念團體的經驗知覺與影響之研究 |
D99202 |
林淑君 |
王麗斐 |
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研究 |
D99203 |
詹雨臻 |
陳學志、 |
情緒逆轉笑話的理解與欣賞之認知與情緒歷程: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 |
D99204 |
莊雯心 |
陳李綢 |
國小一年級教師運用課程地圖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反思~以一個閱讀教學活動為例~ |
D98101 |
歐陽儀 |
吳麗娟 |
父母自我分化、親子三角關係、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對青少年之女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 |
D98102 |
李素芬 |
金樹人 |
憂鬱症團體領導者心理位移之經驗及影響分析研究 |
D98103 |
楊惠卿 |
王麗斐 |
頭頸癌患者健康控制信念、因應方式與身心社會調適關聯之縱貫性研究 |
D98201 |
王建雅 |
陳學志 |
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之發展暨其與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係之探討 |
D98202 |
林美珠 |
蔡順良 |
整合式遊戲治療訓練模式之發展與訓練成效之研究:以遊戲治療新手為例 |
D98203 |
陳茹玲 |
蘇宜芬 |
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運用與摘要表現影響之研究 |
D98204 |
徐芝君 |
陳學志 |
心情與創意思考關係的多成份模式:調整焦點、向性、激發心情對創意思考的影響暨中介變項之探討 |
D98205 |
杜淑芬 |
金樹人 |
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親職經驗之敘事研究 |
D98206 |
許皓宜 |
田秀蘭 |
家庭治療四步模式的治療歷程與療效研究 |
D98207 |
彭淑玲 |
陳學志 |
創造力動機歷程模式:未來目標、課室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創造力之關係 |
D98208 |
伍育英 |
田秀蘭 |
基督宗教信念對女性喪偶者生命意義重構歷程之敘說研究 |
D98209 |
陳增穎 |
田秀蘭 |
負傷的心理師-受苦生命經驗的轉化與實踐之敘說研究 |
D98210 |
謝筱梅 |
田秀蘭 |
人宗教信仰在諮商工作中的呈現與實踐:以佛教背景諮商心理師為例 |
D97101 |
王玉珍 |
田秀蘭 |
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之建構與驗證 |
D97201 |
邱獻輝 |
陳秉華 |
從「權威關注」到「自我關注」:遊療師的生命轉換經驗及其在專業實踐之文化考量 |
D97202 |
翟宗悌 |
鄔佩麗 |
國中青少女戀愛關係團體諮商方案之成效研究 |
D97203 |
吳慧珉 |
林世華、 |
視覺監控電腦化實作評量之效度化研究以:感覺統合臨床觀察為例 |
D97204 |
黃宏宇 |
王文中、 |
階層結構試題反應模式及其在電腦適性測驗之應用 |
D96201 |
陳均妹 |
王麗斐 |
團體層次與個人層次變項對於團體治療性因素的影響:多層次縰貫研究分析 |
D96202 |
廖傑隆 |
何英奇 |
都市原住民族語政策研究-以臺北市語言巢為例 |
D96203 |
林瑞吉 |
林世華 |
國小教師諮詢之行動研究:一位輔導工作者的實踐故事 |
D95101 |
傅瓊儀 |
張景媛 |
「目標導向影響國小英語學習歷程模式」之驗證暨精熟趨向課室目標結構與個人目標導向互動歷程之分析 |
D95201 |
劉政宏 |
張文哲、 陳學志 |
立場對立情境之論點贊否模式 |
D95202 |
簡馨瑩 |
宋曜廷、 張國恩 |
國小教師之教學專業發展:以閱讀策略教學為例 |
D94101 |
黃淑清 |
陳秉華、 蔡榮裕 |
一位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師的移情認識之分析 |
D94102 |
唐子俊 |
林家興 |
校園青少年自殺防治模式比較研究 |
D94201 |
李宜玫 |
林世華 |
國小教師專業倫理決定之研究-構念發展與歷程模式驗證 |
D94202 |
趙祥和 |
陳秉華 |
大學自我傷害個案合作輔導之研究 |
D94203 |
施淑娟 |
林世華、 劉湘川 |
應用貝氏網路認知診斷模式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單元學習診斷之研究 |
D94204 |
鄭蕙如 |
林世華 |
中生數學內容知識與數學認知能力之混合Rasch模式分析研究 |
D94205 |
楊淳皓 |
金樹人 |
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一個敘說研究 |
D93101 |
邱志賢 |
毛國楠 |
教室情境中自我調整學模式的驗證暨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科之自我調整學習的教室情境因素探討 |
D93102 |
張玉茹 |
林世華 |
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測驗的編製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D93103 |
李島鳳 |
陳秉華 |
依戀愛情關係的女人之敘說研究 |
D93104 |
羅廷瑛 |
張景媛 |
兩種建構取向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學學習表現之影響 |
D93105 |
黃寶園 |
林世華 |
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 |
D93106 |
杜佳真 |
林世華 |
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以數學顉域能力指標為例 |
D93107 |
常雅珍 |
毛國楠 |
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 |
D93108 |
何紀褮 |
陳秉華 |
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 |
D93109 |
蔡秀玲 |
陳秉華 |
受督者自覺諮商悄境相關情緒在督導中情緒覺察歷程之研究 |
D93110 |
孫扶志 |
張景媛 |
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育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 |
D93111 |
洪雅琴 |
林家興、 李維倫 |
受保護管束犯罪少年心理分析治療的詮釋現象學研究 |
D93201 |
陳萩卿 |
張景媛 |
知識信念影響學習運作模式之驗證暨「調整知識信念的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歷程影響之研究 |
D93202 |
林奕宏 |
張景媛、 陳學志 |
以徑路搜尋法表徵內隱與外顯知識結構的效度探討 |
D93203 |
邱發忠 |
陳學志 |
創造力認知運作機制之探究 |
D93204 |
許育齡 |
張景媛 |
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紮根分析暨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之建構 |
D93205 |
陳慧娟 |
毛國楠 |
國中學生動機調整社會化歷程模式之建構暨教學方案效果研究 |
D9201 |
張莉莉 |
陳秉華 |
性侵害倖存少女心理劇治療歷程與結果之個案研究 |
D9202 |
謝淑敏 |
陳秉華 |
國中學生師生衝突化解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 |
D9203 |
林素微 |
林世華、 洪碧霞 |
國小高年級學童數感特徵暨電腦化數感動態評量發展之探討 |
D9204 |
王明傑 |
張景媛 |
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暨應用性向與事件評量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效果之研究 |
D9205 |
謝珮玲 |
王麗斐 |
心理治療師在心理治療歷程之反移情經驗研究 |
D9206 |
游淑瑜 |
陳秉華、 黃光國 |
華人家庭孩子問題產生觀點與治療介入觀點 |
D9207 |
黃政昌 |
林家興 |
強迫症門診患者的臨床特微與聯合治療模式效果之分析研究 |
D9210 |
李佩怡 |
金樹人 |
助人者與癌症未期人關系歷程之質性研究 |
D9101 |
吳青蓉 |
張景媛 |
英語學習歷程模式之驗證暨「主題建構式語言學習 |
D9102 |
石兆蓮 |
郭生玉 |
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 |
D9103 |
賴念華 |
陳秉華、 甄曉蘭 |
災後心理重建歷程之合作行動研究 |
D9001 |
趙曉美 |
郭生玉 |
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 |
D9002 |
陳清泉 |
劉焜輝 |
焦點解決諮商效果之研究-巡迴架構分析法的應用 |
D9003 |
林正昌 |
金樹人、 林清山 |
決策過程中權變性決策行為之研究 |
D9004 |
紀惠英 |
何英奇、 林福來 |
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 |
D9005 |
黃素菲 |
金樹人 |
人生目標在諮商中改變歷程之個案詮釋研究 |
D8901 |
宋曜廷 |
郭生玉、 張國恩 |
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 |
D8902 |
洪莉竹 |
陳秉華 |
臺灣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過程中文化議題的衝擊與統整 |
D8903 |
賈紅鶯 |
陳秉華
|
以結構-策略學派的觀點建構一個家族治療的改變歷程 |
D8904 |
劉子鍵 |
林世華 |
認知測量在APM和新編圖形推理能力測驗效度化上的驗證研究 |
D8905 |
李玉嬋 |
陳秉華、 林一真 |
內科護理實習學生健康諮商技巧訓練之成效研究 |
D8906 |
周麗玉 |
金樹人 |
青少年與母親離合關係與變化歷程之研究---以一個曾經自殺青少女的生命史為例 |
D8801 |
張娟鳳 |
吳武典、 文榮光 |
短期心理諮商的效能因素與工作同盟之研究 |
D8802 |
張德聰 |
劉焜輝 |
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 |
D8803 |
劉威德 |
張春興、 郭生玉 |
教師教學信念系統之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 |
D8804 |
江文慈 |
張景媛 |
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 |
D8805 |
陳清平 |
金樹人、 林幸台 |
Holland類型論的空間構形分析研究 |
D8806 |
樊雪春 |
郭生玉 |
學生科學迷思概念的法則分析與建構教學法之實效果研究 |
D8807 |
陳鳳如 |
郭生玉 |
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 |
D8808 |
何縕琪 |
張景媛 |
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建構 |
D8701 |
許維素 |
夏林清、 陳秉華 |
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 |
D8702 |
王淑敏 |
劉焜輝 |
職業偏好的設限與妥協之研究-Gottfredson 理論 |
D8703 |
葉貞屏 |
劉焜輝 |
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中兒童問題行為改善歷程研究 |
D8704 |
林香君 |
金樹人 |
「變」的知識建構與建構知識的「變」 |
D8705 |
鄭玉英 |
陳秉華 |
人際因應轉變諮商模式之理念模式的建構 |
D8706 |
陳金定 |
劉焜輝 |
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探討暨情緒調適團體對不安全依附者依附相關項之實驗研究 |
D8707 |
王明雯 |
林幸台、 楊惠南 |
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暨襌修對兩者的影響歷程之研究--以高中職學生為例 |
D8708 |
陳錫銘 |
劉焜輝 |
實踐認識應用於諮商員專業自我建構之研究 |
D8602 |
林蔚芳 |
劉焜輝 |
大學生生涯承諾發展狀況暨團體介入策略效果之研究 |
D8604 |
陳啟勳 |
盧欽銘 |
情緒管理課程對高職學生情緒穩定、人際關係、認知學習行為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
D8605 |
古明峰 |
范德鑫 |
加減法應用題語文知識對問題難度之影響暨動態評量在應用問題之學習與遷移歷程上研究 |
D8610 |
黃宜敏 |
張文哲 |
一個諮商員的故事-僵局的建構與轉變 |
D8502 |
徐文鈺 |
郭生玉 |
不同擬題教學策略對兒童分數概念、解題能力與擬題能力之影響 |
D8505 |
魏麗敏 |
簡茂發、 吳武典 |
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 |
D8506 |
楊淑蘭 |
何英奇、 吳武典 |
建立易經諮商模式可能性之初探 |
D8507 |
陳明終 |
盧欽銘 |
能力測驗試題偏誤之研究 |
D8508 |
江淑卿 |
吳鐵雄 |
知識結構的重要特性之分析暨促進知識結構教學策略之實驗研究 |
D8401 |
程炳林 |
林清山 |
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 |
D8403 |
鄭芬蘭 |
林清山 |
目標導向因果模式之驗證暨目標導向教實驗方案之效果研究 |
D8404 |
陳淑絹 |
張春興 |
「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 |
D8301 |
丁振豐 |
林清山 |
幾何圖形類比推理問題的難度與受試者個別差異分析之研究:一個整合心理計量分析與認知分析的題目成份結構分析模式 |
D8302 |
謝雲卿 |
盧欽銘 |
團體協同顉導對團體成員和顉導員的優缺點研究 |
D8303 |
張景媛 |
林清山 |
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的驗證及應用: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分析及數學文字題教學策略的研究 |
D8304 |
劉明秋 |
林幸台 |
教師生涯發展態度分析及改變之研究 |
D8305 |
廖鳳池 |
劉焜輝、 黃正鵠 |
諮商員自我認知對諮商關係暨諮商行為影響之研究 |
D8101 |
王萬清 |
盧欽銘 |
寫作教學初學者之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及其改變歷程研究 |
D8001 |
陳李綢 |
林清山、 盧欽銘 |
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智力的促進 |
D8002 |
曾端真 |
黃堅厚、 劉焜輝 |
德哈二氏自我瞭解發展模式在中國文化中的驗證及其在評估認知治療效果上之應用 |
D7401 |
何英奇 |
郭為藩、 簡茂發 |
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